首页 > 焦点 > 正文

当前视点!《动植物疫病传染人吗》:可亲 可读 可信 可用

2022-11-18 07:40:01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

《动植物疫病传染人吗》:可亲 可读 可信 可用


(相关资料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22年10月推出了科普图书《动植物疫病传染人吗》。该书由人民日报科技记者蒋建科编著、小学生曲晨阳绘制。

蒋建科认为,科普是提高人类对动植物疫病免疫力的最好“疫苗”。该书以动植物疫病为主线,兼顾病虫、杂草等,用“大科普”方式向公众科普相关科学知识,旨在提高公众预防动植物疫病的意识。

该书创新了科普读物出版的新模式:专业记者编著,小学生绘制插图;可谓是大记者的小作品,小学生的大工程。通过长者和儿童的亲密合作,让“一本正经”的科学知识变成“两眼含情”的科学绘本,成为老少咸宜的读物。总结起来,该书至少有以下四大特点:

一是可亲。科普读物如何贴近读者,更好地适应当下读者的阅读习惯?无疑,答案就是让科普读物“编码”更简单更简洁,让读者“译码”少费力不费力,最好一目了然。科普图书从文字版到绘本,从有声读物到影像,这必然是不断适应读者,更便捷获取知识的大趋势。

该书共讲解了59个科普知识,全书140页,配图70页,占比1/2。由小学生来绘制插图,将儿童的思维转换成儿童美术创作。图文并茂使要普及的科学知识就更传神了,寓教于乐、寓教于审美活动之中,一举多得。

二是可读。图书要具有可读性,就要降低信息的阅读难度,尽可能减少专业术语,多用群众熟悉的语言,通俗才能易懂。与此同时,减少单调枯燥的说明性文字,丰富内容的故事性,引导读者迅速进入科普情境之中,才能让人读进去,从而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案例1:从“毁容”话题引出疫病有一种人兽共患病能让人毁容,听起来挺恐怖的,这种病叫利什曼病,也叫黑热病,或者糖胶树胶工人溃疡(胶工溃疡)等。在动物疾病中也叫犬内脏利什曼病。(第54页)

——案例2:从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出疫病金黄色的麦浪随风翻滚,一排排收割机来回奔波。这是丰收的景象。然而,如果在尚未成熟的小麦田里出现大片黄色,那很可能是感染了小麦条锈病。(第84页)

——案例3:从科技史中引出疫病 1956年,林孔湘教授在国内第一个将它定性为传染性病害,“柑橘黄龙病”最终成为全球柑橘学界统一名称。不过,林孔湘获此认定,是在论文发表的39年后。(第92页)

三是可信。科普读物要让读者真信服,那就务必要阐述严谨,把握其科学性,重视科技史的引用。科普工作决不允许凭空“创作”,一旦信息失真,那就是伪科学,甚至是造假,贻笑大方。

——案例4:从生活常识引出疫病吃苹果前一定要仔细看看,外表有没有“干疤”,如果有,很可能是食心虫在苹果里“打地道”留下的痕迹。(第72页)

——案例5:从惨痛教训中引出疫病 20世纪60—70年代,水葫芦被作为畜禽饲料大力推广。后来饲料工业迅速发展,水葫芦逐渐被废弃并成为野生植物。在上海,水葫芦甚至被称为水上“绿魔”。(第104页)

四是可用。科普能起到的最好的效果,就是让科学知识广为传播,读者能入心入脑、从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以致用的目的,科普就是让人类生活更美好更幸福。这里选取两个典型案例,均与外来物种有关,值得我们警醒:

——案例6: 出国归来,你如果随身携带了新鲜水果,那么一定要配合海关进行检疫。因为这些水果中可能藏着水果“杀手”,一种叫作地中海实蝇的虫子。(第68页)

——案例7: 1935年,加拿大一枝黄花作为观赏植物传入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很招人喜欢。谁料好景不长,加拿大一枝黄花强大的繁殖能力以及多种途径的传播方式,让它在华东地区从人人喊“好”逐渐沦为外来杂草,并逐步向全国其他地区辐射蔓延,严重威胁本地生态平衡和农林生产。(第98页)

长话短说,书中内容更精彩。《动植物疫病传染人吗》可亲、可读、可信、可用,开卷有益,值得一读。(巩勇)

标签: 加拿大一枝黄花 科普图书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