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焦点 > 正文

当前快报:不想再看戏份番位堆砌的“大男主”“大女主”了

2023-01-11 11:31:03来源:央视网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不想再看戏份番位堆砌的“大男主”“大女主”了

近几年,部分影视制作公司、播出平台对“大男主”“大女主”的执念,看得人满头问号。

一些明星戏拍得不咋地,排面却争得很起劲。


(资料图片)

“大男主剧”“大女主剧”顾名思义,就是男主角or女主角做绝对的一番,整个故事以ta打怪升级为主线展开,最后主角如何走上巅峰的故事。

这股从2012年《甄嬛传》大火后兴起的创作套路,到现在还颇受追捧,模仿者众。

一部“大男主”“大女主”之作,一旦成功,对主角加成极大——既能检验一个演员的“扛剧”能力,更关乎其后续的“飞升”。

而能担得起“大男主”“大女主”选角的演员,“咖位”多半也不小。“大女主”极为典型——制片方只要凭借“大女主”剧本与一位一线女演员达成共识,该项目在市场上就已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角色话语权和艺人自身名气加码,让他们在剧本上更有发言权。

“我是主角我任性”

发言权首先体现在一些演员对角色的控制欲上。

在这类“主角至上”的电视剧中,男主或女主恨不能从青葱少年一直演到耄耋老人,才能凸显自己“主角”的地位。

霸王硬上弓,往往是两败俱伤。自己没演好,剧也受连累。很多时候,少女感和少年气,并不是能靠演技幻化出来的。

更有人“魔改”剧本,“防爆”对手角色,把配角的人设安在主角头上,成就“大男主”“大女主”。

于是乎,整个天下仿佛都一门心思围着主角运转。男主总是重情重义、有勇有谋……女主必然聪慧睿智、倾国倾城……总之,就是两个字:完美。身边的各路人马都被ta吸引。

不出10集,编剧就会为“大女主”配齐了青梅竹马、异域王子和真命天子,为“大男主”安排好白月光、朱砂痣和解语花“三件套”。

世间万千宠爱,都集于一人身上。

谁让人家是主角呢?

可原本按照原著逻辑通顺的剧本,就因为各种移花接木变得支离破碎,徒留观众在屏幕前一头雾水。

更荒诞的是,“大男主”“大女主”碰面了,还能闹出“阴阳剧本”的笑话——

某部已经被埋了的《XX行》,当年两位主演拿着不同的剧本,在两个不同的组分别拍摄,女主甚至不知道自己有几个替身、替身戏份如何。

可这终究不是独角戏。

一旦剧本把笔墨过多花费在主角的塑造上,对于配角的描摹就会暴露出扁平化和符号化的缺陷。

很多“大男主剧”中,大部分女性角色的刻画重点在于外表美丽、喜欢男主,存在的意义是陪伴男主、帮助男主成长,但她们本人却不具有成长经历,性格单一表面,“工具人”属性明显。

同样,为了确保主角为世界中心,全靠配角降智推动剧情,一味地给主角开挂造光环,却没有旗鼓相当的对手,“男强”“女强”又如何令人信服?

“我是粉丝我怕谁”

一部分狂热的粉丝也从对偶像活动的被动旁观,发展到为偶像事业规划的主动参谋,开启“粉丝审查”。

在他们眼里,“大男主”“大女主”是无可争议的主角,某种意义上这部剧甚至算艺人的“私产”。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一点首先要从番位上体现。

番位是指演员名字在影视作品及宣发物料中的排列次序。

一番则为排在首位的主演,绝对是各家虎视眈眈死守的排面。

粉丝会按照角色出现时长,总结各位主演的戏份占比,试图彻底分清谁才是真正的“一番”。

再事无巨细一点,粉丝还会声讨对手演员“咖位”够不够格、艺人在剧中的妆造是否能展现本人优点、花絮里是不是被冷落、海报上的位置够不够醒目……场外的戏比剧集本身还狗血。

粉丝因为高度组织化和统一自律的活动,为影视项目宣传节省了不少的经费。但没有人愿意“用爱发电”,粉丝的自愿与热情完全奠定在这个项目对艺人的意义和利益帮助上。

而享受了“自来水”红利的剧方,自然也要承受粉丝潜在的指手画脚。

只是粉丝审查从未像现在一样,被正正经经摆上台面,几乎已经成了剧集预热必走的过场。

排面与名誉的过度争夺往往会坑了人和作品。

比如一部剧原本是都市女性群像剧,但粉丝不甘艺人被压番,要求剧方必须明确女主番位,甚至需要保证女主足够的戏份。

最终艺人辞演,但这个角色也成了别的艺人的代表作。

事前撕扯过头的剧集,看似达到了预热效果,却也败坏了路人心中的观感引发抵触,极有可能“未播先糊”。

粉丝越来越全方位的审查要求,只会让作品越来越“仅粉丝可见”。

“我是剧方,我得完成KPI”

尽管在一部作品中,演员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很难用量化的标准去衡量一个演员对于作品的贡献度。但一般而言,有着巨大粉丝盘的艺人往往会对播放量和曝光度产生一定的拉动作用。

这可以用“风险对冲”的理论来解释,对于投入巨大的项目来说,选定有名气的演员肯定更保险——明星的扛剧能力不仅能给一部剧的收视下限兜底,还是提升项目定级、吸引商业植入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些制作方希望知名度高的演员参演,但按原著人物戏份来拍,未必能获得演员青睐,于是通过增加角色戏份等方式吸引演员加盟。

譬如,一些“大女主”小说被强扭为“大男主”剧,也是受制于演员的“咖位”。片方既然“下血本”请到了“咖位”更大的“大男主”,当然会给他最多的戏份“刷脸”,实现价值最大化。

当“大男主”“大女主”的身份和戏份,成了“诱哄”演员入局的筹码,无外乎整个创作逻辑也将因此改变。

这就是角色和故事之争。

按理说,角色是为了故事服务的。不论“大男主”还是“大女主”,角色刻画体现的是制作方对故事的理解能力。如何刻画角色,并且用角色把故事连起来才是真本事。

编剧未尝不明白这个道理,但写剧本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如果编剧无法取胜,那就只能让步于制作方。

一味地押宝明星,自然会在创作上越来越懈怠。讲一个好故事很难,但是“杰克苏”“玛丽苏”的套路重复100遍来捧人,很简单。

更别说“大男主”“大女主”戏多半有网文原著打底,原著IP累积了大量粉丝,有潜在的观众买账、有明星的粉丝兜底,甚至购剧平台早早便开启了争夺版权之战。对于这些不愁卖的剧方,又怎么会花心思讨好观众呢?

哪怕剧的播出效果和观众的反应一团糟,在一些制片公司看来,被骂也算热度。毕竟,制作方最关心有没有热度、能不能挣到钱,请到了大牌,买好了IP,拉到投资,编剧开编就完事了。

但情况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在近年平台“提质减量”的策略之下,只复制不创作的老套剧本,正在让观众审美疲劳,也令男频女频题材一部又一部接连“扑街”,陷入“IP+明星”失灵的困境。

我是观众,

我就想安静看个好剧

说到底,主角配角都出彩,才能成就一台大戏。

还以《甄嬛传》为例,无可争议的女主角是甄嬛本嬛。“大女主”重视主角叙事,也不看轻讲好其他故事、塑造其他角色的能力。皇后、安陵容、华妃……是一个个可圈可点的配角,撑起了大女主戏丰满的故事。

观众对某一情节和演绎的触动来自于某个摄人心魄的瞬间,而不是长时间的“刷脸”。最终的口碑赢家并不会因为戏份的多少而改变,“有效露出”才是关键。

演员王砚辉,《烈日灼心》末尾一段三分钟的“法治在线式演技”,让人记住了这个如同纪录片里走出来的“犯罪分子”。

只要不是独角戏,同框即是演技的直接较量。

镜头之下,“咖位”大不一定演技高,把配角演出主角的存在感,也不是第一次见了。不能因为“大男主”“大女主”的能力不足,剧组就要“阉割”掉真正的高光时刻,一路为他们保驾护航吧?

如果拍剧的目的不在于孵化好作品,而是把它当作为自己“咖位”添砖加瓦的凑数之笔,那么艺人将永远都跳脱不出流量评价体系:离权威奖项认可越来越远、更加依赖番位、商业价值所代表的“实绩”来维持“虚假繁荣”……终于将自己“物化”成了用数据堆砌的商品。

再说了,烂片的排面有啥好争的?

被透支的演员、被“饭圈化”的粉丝、被讨伐的剧方,这场口碑消耗战中,真的有赢家吗?

做演员,只要演技立得住,没一个角色会被忽视,没一个角色是小角色。

各角色都发挥稳定、相互配合,才能为观众带来好的观剧体验。

壬寅年

腊月二十

2023-01-11

监制:唐小山

审校:瑞雪

标签: 无可争议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