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焦点 > 正文

正月十四“蛴蟆节”重启 南充蛴蟆灯似火龙游河|环球看点

2023-02-08 16:37:05来源:华西都市报  

原标题:正月十四“蛴蟆节”重启 南充蛴蟆灯似火龙游河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


(资料图)

蛴蟆灯

“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样高;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长(zhǎng),我也长,我和嫩竹一起长。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

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扎蛴蟆灯、摇嫩竹送蛴蟆瘟、祈福来年平安,这便是南充市西充河流域的一个重要民俗节日——“蛴蟆节”。

2月4日晚,南充市嘉陵区、顺庆区、西充县、南部县多个乡镇重启“蛴蟆节”。灯火流连中,上演万人空巷的狂欢。

“蛴蟆节”重启

南充部分乡镇万人空巷

2月4日晚,南充西充河流域,沉寂了3年的“蛴蟆节”活动热闹回归。在嘉陵区、顺庆区、西充县、南部县部分乡镇,各家各户早早扎起蛴蟆灯,等待夜幕降临时,举灯走向河边送蛴蟆。

傍晚6时许,嘉陵区三会镇,上万人手举蛴蟆灯从场镇街道出发,沿着小环线走向河边送蛴蟆,边走边唱着祖祖辈辈流传的“蛴蟆歌”。蛴蟆灯似火龙游河,星光点点、光影流连,场面十分壮观。最夺人眼球的,是队伍最前面的巨型蛴蟆灯。近十米长的蛴蟆灯身上,写着“三会”二字,被当地人称为“蛴蟆王”。今年是兔年,也有人举着兔生肖形象的巨型兔灯,还有群众自发组织的腰鼓队和舞龙队表演。

在顺庆区共兴镇,当地人提前好几天就开始扎“蛴蟆灯”,灯的外观各有不同,除常见的蛴蟆形状外,还有生肖灯、鱼灯、飞弹灯等。据《顺庆区志》记载,“蛴蟆灯”下部是嫩竹竿,可手持,顶部划破编成灯笼形,外部四周敷白纸,白纸留一小口通气,内置一截蜡烛。“蛴蟆灯”象征瘟神,制作好后不能拿回家,须搁置在室外,待正月十四夜晚送至河边烧尽。

从民俗到非遗

承载美好期待的狂欢

蛴蟆节,是厚植于川北乡土的地方性民俗节日。送蛴蟆,是民俗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蛴蟆,川东北地区方言,即青蛙。相传,明末清初,南充西充河流域一带战乱不已,瘟疫流行,特别是咳嗽的小儿很多,人心惶惶。有人说这是“蛴蟆瘟”在祸害人间,要把“蛴蟆瘟”送走,瘟疫才会离开。于是,老百姓自制“蛴蟆灯”,在正月十四的夜晚将“蛴蟆灯”送到附近的溪河中,让河水将“瘟疫”带走,以此祈求村民平安。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四川省区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纯蛟,从事高校中华文化经典教学和中国历史文化研究40余年。带着浓浓乡情的“蛴蟆节”,一直是他在民俗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对象。

据李纯蛟介绍,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在南充市西充河流域(嘉陵区、顺庆区、西充县、南部县部分乡镇),以及毗邻南充的遂宁市蓬溪、射洪部分乡镇,乡民们以扎蛴蟆灯、摇嫩竹送蛴蟆瘟来祈福来年平安。祖祖辈辈传下来,成为一个保持特有地域风情和乡土风情的祈福消灾活动。

蛴蟆节在传承民间习俗的同时,完成了从乡村“祭祀”到城乡“狂欢”的转变。大家在祈福中追求健康,在文化体验中享受愉悦。

标签: 正月十四 祖祖辈辈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