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焦点 > 正文

全球讯息:陕西清平堡遗址:蒙汉交流的“见证者”

2023-03-01 11:42:38来源:陕西日报  

原标题:清平堡遗址:蒙汉交流的“见证者”


(相关资料图)

陕西日报记者 赵茁轶

清平堡遗址位于陕西省靖边县杨桥畔镇东门沟村,是明长城延绥镇三十六营堡之一,也是当时两个政权之间互市的场所之一。所谓互市,是中国历史上同时期不同政权之间边境贸易活动的统称。在清平堡发生的互市则发生在明朝和北方政权之间。

清平堡遗址出土的彩绘泥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清平堡遗址堡外护城墩附近建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自2020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清平堡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初步成果显示,清平堡在修建之初具有军事、商贸的双重属性,在使用过程中,营堡内部及周边更多的是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清平堡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600米,东西长约300米。堡内外高低起伏,被流沙覆盖。考古人员在清平堡遗址发现中心楼、南门及瓮城、显应宫、民居与商铺、堡外的寺院等遗迹,出土了大量建筑构件、生活用瓷器碎片、彩绘泥塑神像、宗教用品,还有极少量的武器类用品。

中心楼位于清平堡的中心位置,原本是一座高台楼阁建筑,现仅存台体部分。台体下设4出券洞,连接堡内4条主干街道。中心楼本身及其在城址中的建筑布局,最早可追溯到汉代的市场,反映出营堡的商业功能属性。与中心楼南侧券洞正对的南门位于清平堡南城墙中部,门外设瓮城,反映出营堡的军事防御属性。

显应宫位于中心楼西侧偏北,平面为长方形。显应宫建筑结构保存完整,由砖砌的照壁、大门、院墙、戏台、东西两庑、正殿、寝宫等部分组成,整体呈轴对称分布。显应宫的前朝后寝、戏台与照壁、东西两庑的结构,都体现出浓厚的中原文化因素。显应宫东西两庑具有明朝风格和蒙古风格的两大类泥塑神像,反映出当时在清平堡内,蒙汉两族人民交流融合、平等共处的情况。

在中心楼南侧街道两侧清理出分布较为密集的小型建筑10余间,多为“一宇两内”的结构。住房内有砖砌火炕,院落中有碾房或磨房的遗迹,为当时驻堡军民居住的普通民居,反映了在清平堡中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情况。

此外,在营堡外侧护城墩南侧还发现了寺庙遗址。

通过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对清平堡遗址的整体布局和结构、保存情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确认以清平堡为代表的长城遗址是不同民族的文化发生碰撞、交流、融合的场所。

清平堡修建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经过数次增修后,弃置于康熙年间。发掘揭露的这些遗迹反映出清平堡使用的年代里,在清平堡及其周边,蒙汉两族以交流融合为主,宫室制度传承有序。

“以清平堡为代表的长城遗址考古工作,是要明确长城修建时的主观定位,明确长城在使用过程中所起到的具体作用,并以此为基础,阐释长城在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与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进一步认识到民族的融合发展与文明的交流融合始终是历史的大势。”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清平堡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于春雷说。

标签: 考古发掘 中原文化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