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焦点 > 正文

世界短讯!新语丨让水利文化遗产润泽心灵

2023-03-22 09:27:11来源:人民日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原标题:让水利文化遗产润泽心灵(新语)

张伟昊

浙江诸暨,井眼密布的桔槔井灌,素有灌溉文明“活化石”之称;四川岷江,都江堰历经2000多年,仍在滋润沃野;西藏日喀则,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展现高海拔地区的水利智慧……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将目光聚焦在灌溉工程遗产上。以我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探索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新路径,成为热议话题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灌溉类型最丰富、工程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自2014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始评以来,我国已有30项工程成功获选,水利文化遗产不断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不少水利工程至今仍在护佑安澜,泽被一方。

灌溉工程是水利文化的载体,更是文明发展的标识。从3600多年前的商代都城灌溉渠系,到2200多年前的淮阳井灌模型,再到“秦代三大水利工程”……灌溉工程的发展,见证着古代先贤独树一帜的治水智慧,也滋养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水利遗产折射出我国深厚的水利文化。都江堰的鱼嘴分流、弯道排沙,设计精妙;浙江诸暨桔槔井灌工程,巧妙利用地下水循环,科学高效,其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于当下也具有启示意义。另一方面,水利遗产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区域文化。在湖南紫鹊界梯田,当地将山地渔猎文化与稻作文化融为一体,更发展出梅山山歌、傩面狮身舞等独特民俗文化。

如何保护好、利用好这些宝贵的水利文化遗产?传承的前提是保护,最好的保护就是科学利用。各地纷纷展开探索:有“人工天河”之称的红旗渠,发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优势,使水利文化与红色精神交汇共流;江苏无锡以大运河文化带为轴,融合水利遗产、水利风景区、水情教育基地等,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的河套灌区,依托黄河水利文化,推动水利文化与灌溉工程遗产有机结合,探索“水利文旅+科普研学”的发展模式。

遗产有形,文化无价,古老的灌溉工程镌刻着悠久的中华农耕文明,更体现出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发展理念。保护与利用好这些水利文化遗产,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期待能有更多人参与进来,了解历史悠久、内涵深厚的水利遗产,润泽心灵。

标签: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