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焦点 > 正文

七彩曹妃甸 文化惠民生

2023-03-23 13:26:25来源:中国文化报  

原标题:七彩曹妃甸 文化惠民生

范海刚 中国文化报驻河北记者 李秋云

2023年“七进”惠民演出,15天演出90场;“送戏曲下乡”,9天开展了75场演出……今年以来,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各类文艺演出接连不断,当地依托专业院团、群众文艺团队、文化馆流动服务等,在全区15个场镇(街道)、126个村(队)社区实现了普惠性高质量文艺演出全覆盖,极大繁荣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资料图】

“曹妃甸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连续多年将普惠性文化惠民演出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提升的重点项目纳入为民办实事工程、‘双创双服’改革等重点组织实施,不断加大文化惠民工程投入力度,引导各级各类优质文化资源和服务更多地向农村倾斜。”曹妃甸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凤双表示,近3年来,曹妃甸累计投入专项资金300万元用于采购惠民演出、送戏曲下乡演出等,专业文艺院团把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送到百姓家门口,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普惠性文艺演出的宗旨在于“惠”,难点在于“普”。专项资金让惠民演出场数有了保障,那么演出质量如何?

“家门口就能欣赏到这么高水平的评剧演出,真是过瘾!”2月5日,“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唐山市曹妃甸区2023年“送戏曲下乡”活动首场演出在创业广场举行。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评剧“新派”创始人新凤霞嫡传弟子罗慧琴带来评剧《金沙江畔》《刘巧儿》等经典唱段,现场叫好声不断,观众沉浸在精彩演出中,久久不肯散去。

据了解,为呈现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表演效果,曹妃甸区文旅部门专注“普惠”调研,从群众需求和文艺团队演出实际出发,蹚出一条双向满意的惠民演出新路径。

“在前期,通过调查问卷、电话走访等方式开展文化惠民工程走访,了解掌握群众需求,要求演出单位提供多台节目组合、多种类型的节目单供选择,每个场次都安排综艺、评剧整出大戏、折子戏、大鼓、皮影、相声等专场演出,确保满足群众的不同喜好。”李凤双介绍,为从源头把控、保证演出质量,公开招标中明确要求承接团队具有20人以上相对稳定的专业演职队伍并具有相关演出经历,对演出剧种、各类型节目匹配、演出时长、舞台搭建等也提出具体要求,通过竞争模式筛选优秀的承接主体。

为保障普惠性文艺演出的“惠”字宗旨,曹妃甸区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融入“群众监督+场镇协调+文旅部门督查”的三级考核验收机制。每场演出都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群众是第一监督员和第一评判员,由观众对演出质量做出第一手评判,挑选最喜欢的节目,随时反馈意见建议,相关部门及时进行沟通并做出针对性调整。

“在2023年送戏曲下乡演出中,在别的场镇追演出看到了评剧《花为媒》,特别喜欢,希望在咱们这儿也能看到。”前不久,四农场李敏代表不少群众向文化站反映需求,引起了主管部门的重视。“本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真给咱们安排上了。”李敏激动地说,惠民演出很给力,听说在柳赞镇演出时,群众热情高涨,一再要求“再来一段”,演员们不畏春寒,加演近40分钟,专业、敬业。

据了解,除了积极解决群众的各类需求,曹妃甸相关文旅部门还聘请演出质量监督员对演出进行跟踪把关,对演出服务单位的资质、演出内容、资金使用、群众反馈情况等进行调研和检查,根据群众满意度测评和督查情况进行量化打分,作为后续提供服务的加减分依据,构建起动态监管考核的良性循环,保障演出惠民实效。

近年来,通过持续开展的普惠性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曹妃甸区各级文旅部门和文化机构把优质文化产品送到了百姓家门口,实现了群众多看戏、看好戏的目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通过惠民演出激发了群众文化创作活力,形成文化驱动效应,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原创舞蹈《蓝色梦想》、新编革命历史评剧《滨海兰香》、抗疫评剧情景剧《隔空的拥抱》……近年来,曹妃甸各基层群众立足当地特色农垦文化、海洋文化及城市建设历程等,创作了一大批群众文艺作品,并陆续获得省市级奖项。

值得一提的是,曹妃甸群众自发创排的节目及自办文化活动,也极大丰富了当地国际河豚节、妈祖文化旅游节等文旅节庆活动内容,不仅助力当地打造了乡村文化旅游名片,而且以“文化驱动”为产业发展持续赋能,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李凤双介绍,通过持续谋划组织重大文化惠民项目,打造了“七彩曹妃甸 文化惠民生”、曹妃甸戏剧节等文化活动品牌,大力推动了全民艺术普及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一步,将以文化惠民项目为依托,在政策制定、文艺展演等方面与京津文旅部门展开深度交流与合作,大力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

标签: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