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焦点 > 正文

考证历史细节 纠正车战误解

2023-06-02 15:34:12来源:北京晚报  

李峥嵘


(资料图)

书乡:您可否给我们概括一下,春秋时期战争的特点?

赵长征:主要有几个特点:

第一,以车战为主要形式。当时战车是军队的主力,就相当于现代的坦克,对于装备简陋的步兵来说,在高度、速度、冲击力、打击力、防护力等各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优势。双方战车在平原上对决,互相冲击,是最基本的作战形式。在世界历史上,中国的车战也是最典型的。一辆战车上3个人,车左、御者和车右,各有分工。由此产生了许多非常复杂的战术。

第二,讲究“军礼”。“军礼”是很古老的一种军事礼仪规范,商周以来一直代代沿袭相承,其核心是崇尚道义、讲究礼法的精神,也是一种贵族精神。因为车兵都是贵族才能担任,所以他们在战斗的时候也要显示出自己的君子风范。春秋战争讲究的是堂堂之阵、光明正大的对面决战,双方约好日期,各占一面,鸣鼓而战,具有一定的程式性,甚至礼仪性,不愿意使用诈伪手段。有些人为了坚守这种礼仪规范,甚至放弃唾手可得的胜利,放走敌人,甚至反过来导致自己的失败丧命。这就使得春秋时代的战争出现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在今天人们的眼中,它们往往是难以理解的,我们会觉得这些古人很呆,不知变通,很蠢萌。但也正是这些故事,让我们得以走进那时人们独特的心灵世界,了解他们的价值观,他们崇尚什么,厌恶什么,会遵循着什么逻辑行事。

第三,战争规模有限。当时诸侯国之间作战,一般都是战车会战,双方战车互相冲击,一天就见分晓了。即使是我们最熟悉的那些规模最大的战役,如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鞍之战、鄢陵之战,也都没有超过一天。但是到了春秋后期,战争开始变得复杂化,步兵崛起,军队规模变大,战争的强度越来越大,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这是战国时代的前奏。

书乡:这本书的定位是历史普及性读物,但是您也做了不少考据工作,可不可以给我们举一个例子?

赵长征:虽然为了通俗易懂,我行文比较浅白平易,一般不作艰深、枯燥、繁琐的考据和辨析,但是这些工作我都是做了的,只是没有在文字上表现出来而已。

举一个例子。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春天的齐鲁长勺之战,是一场非常著名的战役,初中语文课本中,就选了《左传·庄公十年》的“曹刿论战”一节。文中记载,在鲁军战胜齐军之后,鲁庄公迫不及待地要追击,曹刿制止了他。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才说:“可矣。”于是鲁军就追击齐军。这里的“轼”,就是车厢前部的横木,用于乘员扶持依靠,以保持平衡。“登轼”,一般解释为登上车轼,这样人站得高,看得远。实际上,有许多学者是不同意这个说法的。王泗原认为这一句应该重新断句,作“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把“登”和“轼”分开,认为它们是两个动作,指登上车,再用手凭轼。后来许多学者进行了反驳,又有人提出其他说法,一时之间争论非常激烈。其中以汪少华《中国古车舆名物考辨》(商务印书馆,2005)的论述最为详尽周到、有说服力。汪先生认为,这里的“登轼”并不是“凭轼”,仍然应该理解为升登车轼。我也同意他的见解。

所以,在本书中,仍然用了传统的理解,把“登轼”表述为登上车轼。看上去,平平淡淡一笔带过,并没有什么创见,但是相关的学习、思考和辨析,是花费了不少时间精力的。许许多多这样的细节,我都没有放过,都认真做了功课。所以,将这样一本小书奉献给读者,我心里基本上是踏实的。

书乡:大部分人对春秋车战的印象都是来自于影视或文学作品,这其中是不是也有与历史事实不符的地方?

赵长征:是的。比如:影视剧中,东周战车一般都是两匹马拉动的,这不符合历史事实。在当时,两匹马拉车,不可能跑得很快,战车的机动性会很差。所以,春秋以后的战车,都是4匹马拉的。今天拍摄影视剧,车辆本身也比较笨重,没有尽可能地减轻重量。今天的马车可以装上非常先进的滚珠轴承,道路也坚硬平整,所以摩擦力的损耗可以大大减小,显得两匹马还能够拉动。但是拍拍行军也就罢了,要拍快速奔驰,两匹马是肯定不行的。要驾驭四匹马,是很高的技术活儿,今天的人没有经过训练,是很难胜任的。所以拍影视剧的时候都简化了,用两匹马拉着,看上去像那么回事就行了。

标签: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