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焦点 > 正文

寻访鲁迅先生在中轴线的足迹

2023-08-09 15:36:44来源:北京青年报  

户力平

北京中轴线既是众多经典建筑对称轴,也是众多文化元素汇聚轴。许多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一定影响的仁人志士、文化名人都曾在此留下足迹。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便是其中一位。他居京14年有余,在中轴线上留下许多印记。为探寻先生与中轴线的渊源,我欣然前去寻访。


(资料图)

正阳门火车站:14次乘车进出北京城

我寻访的第一站,是位于中轴线附近的正阳门火车站,民国时期有东站与西站之分。东站在正阳门箭楼东侧,称“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西站在正阳门瓮城西月墙外,称“正阳门西车站”,又称“前门西车站”。

乘地铁1号线到前门站下车,出B口,便看见了正阳门东车站,其建筑为欧式风格,高大而气派。据《北京交通史话》载:该站始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三年后正式启用,先后易名前门站、北平东站、北京站。1958年新的北京火车站(今北京站)建成投入使用后,正阳门东车站于1959年停用。现在为“中国铁路博物馆(正阳门馆)”。

1912年,鲁迅随民国政府教育部迁往北京工作,这是他第一次到北京,5月5日在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下车。据《鲁迅日记》当日记云:“上午十一时舟抵天津。下午三时半车发,途中弥望黄土,间有草木,无可观览。约七时抵北京,宿长发店。夜至山会邑馆。”而《鲁迅与北京》记载:“1912年5月5日晚7时,鲁迅抵达北京,于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下车,当晚住在长发店,第二天上午移入南半截胡同山会邑馆,即今绍兴会馆。”

1919年,鲁迅回绍兴接母亲鲁瑞来京时,也是在正阳门东车站乘坐火车。他在12月1日的日记中云:“晨至前门乘京奉车,午抵天津换津浦车。”12月29日又云:“晨发天津,午抵前门站……从容出站,下午俱到家。”

1926年8月26日下午,鲁迅与许广平结束了在北京的生活而南去厦门大学任教,也是在正阳门东车站上的车。

鲁迅最后一次在前门东站乘车,是1932年由上海来北京。11月13日记云:“十三日,星期(日)。晴。午后二半钟抵前门站。”

前门西车站是京汉铁路在北京的终点站,始建于1900年12月,而今已消失,1924年鲁迅去西安讲学,就是由西站上的车。他在7月7日记云:“赴西车站晚餐,餐毕登汽(火)车向西安,同行十余人。”此外,他还多次“至前门外西车站(吃)饭”,因为当时的西站食堂是北京极有名的西餐馆,鲁迅多次在此请朋友就餐。

鲁迅在北京,自乘火车踏入都门而后,一次去天津,三次回绍兴,于1926年8月26日结束在北京的生活南下厦门,以及两度回京省亲,共14次在中轴线旁的前门车站上下车。

漫步于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旧址,有一种穿越时空之感。想象着鲁迅先生一次次在此上下车,他那身着长衫,清癯而傲然的身影仿佛从悠远的时光隧道而来……

前门大栅栏:400多次逛街、购物

参观完中国铁路博物馆,即“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旧址,我向西南而行,便来到正阳门箭楼南侧的五牌楼,沿前门大街南行,很快来到大栅栏东口。查阅1912年至1926年《鲁迅日记》,发现他曾400多次到大栅栏购物、就餐、寻游。

大栅栏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时称廊坊四条,弘治元年(1488年)在胡同口设立栅栏,故改称大栅栏,清末此地形成京城著名的商业街区。

沿着熙熙攘攘的街道向西而行,很快来到稻香村门店前。据《鲁迅日记》记载,从1913年到1915年,他曾15次到大栅栏的“稻香村”购物,主要是南味点心。

北京稻香村创办于清光绪年二十一年(1895年),最初位于前门外观音寺(今大栅栏西街),是京城生产经营南味食品的第一家。

鲁迅之所以喜食稻香村糕点,与其成长环境和饮食习惯有关。他出生在浙江绍兴,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江浙一带风物富足,滋养了人们喜食清淡、崇尚本味的饮食习惯,也孕育了颇具江浙风骨的老字号品牌稻香村。

鲁迅在日记中,去稻香村购物多有记述。其中1912年9月25日是中秋节,其当日记云:“阴历中秋也。见圆月寒光皎然,如故乡焉,未知吾家仍以月饼祀之不。至稻香村买食物三品。”而1913年5月3日记:“过稻香村买饼干一元。”同月24日又记:“过稻香村购饼饵、肴馔一元。”同年11月1日记:“上午晴。又至稻香村买香肠、熏鱼。”1915年4月25日记:“下午往稻香村买食物。”

继续前行,便来到街北面的青云阁。仔细观看,是一座典型的轿子型建筑,楼有三层,由于年代久远,已颇有沧桑之感,但不失高大、古朴。它曾居清末民初北京四大商场之首,集购物、娱乐、饮食、品茗于一体,人气极旺。

据《鲁迅日记》记载,从1912年到1922年间的十年里,他到青云阁品茗、购物、会友、用餐等达34次之多。其中在1912年5月26日的日记中写道:“下午同季市、诗荃至观音寺街青云阁啜茗。”同年12月31日又记:“午后同季市至观音寺街……又共啜茗于青云阁,食虾仁面合。”1913年9月7日另记:“星期休息。下午至青云阁,又赴留黎厂(琉璃厂)买古泉(钱)六种,共银二元。”1917年11月18日记又云:“午同二弟往观音寺街买食饵,又至青云阁玉壶春饮茗,食春卷。”

此外,鲁迅也常在青云阁楼下的小百货店中顺便买些日用品。另外这里也有不少书铺,鲁迅在此多次购书,并将所购书名、作者、书价等记在日记里。

在大栅栏附近,还有多家饭馆、酒楼,也是鲁迅曾光顾的地方。煤市街与粮食店街之间曾有致美楼饭庄(原名致美斋),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开业,为旧京“八大楼”之一。鲁迅1912年抵京后的第一场饭局就设在致美楼,时间是5月8日,其在日记中记为“夜饮于致美斋,(蔡)国亲作主”。同年8月21日又到致美楼赴宴,当日有“晚董恂士招饮于致美斋,同席者汤哲存、夏穗卿、何燮侯、张协和、钱稻荪、许季黻”的记述。而大栅栏“厚德福”、煤市街“玉楼春”、鲜鱼口“同丰堂”、西河沿“宴宾楼”、廊坊头条“撷英居”等,也留下鲁迅就餐的足迹。

徜徉于大栅栏,走过一家家知名的老字号,那门头上的匾额令人注目。想不到鲁迅先生曾400多次寻游于此,由此可见他对北京井市文化的青睐。

中山公园:80余次会友、就餐

离开前门大街,我乘车来到地处中轴线和长安街交叉点西北侧,即天安门西侧的中山公园。元代此地为万寿兴国寺,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在寺院旧址上改建社稷坛,是皇帝祭祀土神和谷神之处,清代沿袭明制。辛亥革命以后由民国政府接管,并募集捐款进行整修,1914年9月开辟了面对长安街的正门,10月10日辟为公园向民众开放,初称“中央公园”。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中山公园”。

在北京的风景名胜中,鲁迅去的次数最多的地方便是中山公园,其日记中就有82次记载,但多记为“中央公园”。主要活动是会友、品茶、赏花、聚餐等。公园内的来今雨轩、四宜轩、瑞记饭店和长美轩都曾是他多次饮茶、聚餐的地方。

按照《鲁迅日记》的相关记述,我先后寻游了来今雨轩、四宜轩、唐花坞等景观,尽管景致与百余年前有所不同,但建筑格局没有改变。一边寻游,一边想着鲁迅在日记中所记述的景致方位。

1917年中央公园内的通俗图书馆开放,8月21日鲁迅前去参观,当日记云:“晨小雨,公园内图书阅览所开始,乃往视之。”1924年4月13日星期天,上午他“至中央公园四宜轩,遇(钱)玄同,遂茗谈至晚归”。5月2日“下午往中央公园饮茗,并观中日绘画展览会”。这次展览会是在社稷坛举办的,展出了中国画家陈半丁、齐白石、姚茫父和日本画家广濑东亩、小石翠雪等数十人的作品。5月30日“遇许钦文,邀之至中央公园饮茗”。1926年6月6日,鲁迅“往中央公园看司徒乔所作画展览会,买二小幅”。司徒乔是鲁迅非常欣赏的画家,他还购买了两幅画挂在书房的墙上。同年7月间,鲁迅与好友齐寿山合译《小约翰》时,每天到中央公园译书。他在7月6日记云:“下午往中央公园,与齐寿山开始译书。”而在《小约翰(新版)》内容简介中称:“到中央公园,径向约定的一个僻静处所,寿山已先到,略一休息,便开手对译《小约翰》。”

1929年5月,鲁迅回京探亲时还去过几次中央公园与朋友聚会。5月20日,他在中央公园出席了一次婚礼,当日有记:“赴中央公园(此时已改称‘中山公园’)贺李秉中结婚,赠以花绸一丈。”24日又记:“上午郝荫潭、杨慧修、冯至、陈炜谟来,午同至中山公园午餐。”25日沉钟社(现代文学团体)请鲁迅在中山公园进餐,并讨论文学创作之事。这是鲁迅最后一次到中山公园,他在致许广平的信中对中央公园有所描述:“十点左右有沉钟社的人来访我,至午邀我到中央公园吃饭,一直谈到五点才散……中央公园昨天是开放的,但到下午为止,游人不多,风景大略如旧,芍药已开过,将谢了……”

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是著名的茶楼和饭馆,也是近现代社会名流聚会之所。鲁迅曾到此60余次,其中1917年至1929年日记中就记录了27次到来今雨轩就餐、饮茗、交谈、阅报、翻译小说等。

徜徉于来今雨轩,但见主体建筑具有浓郁的古典色彩,庭院内花草环绕、假山、小桥、喷泉、瀑布相映成趣。沿叠翠廊拾阶而上,凭栏远眺,只见古树苍苍,风景极为优雅。难怪鲁迅喜欢这里的景致,一次次到此会友、就餐、饮茗……

故宫博物院:20余次参观展览或处理公务

故宫是中轴线的核心区域,为明清两代皇宫。查阅《鲁迅日记》,发现有20余次他到故宫活动的记录。

1914年10月24日夜晚,鲁迅在日记写道:“午晴。同钱稻孙至小店饭。下午与许仲南、季市游武英殿古物陈列所,殆如骨董店耳。”1916年9月10日,记有“同三弟往益昌,俟子佩,饭后同赴中央公园,又游武英殿,晚归”。1917年10月7日是星期天,这一天鲁迅“上午同二弟至王府井街食饼饵已游故宫殿,并观文华殿所列书画,复游公园饮茗归”。由此可见,鲁迅至少三次到故宫武英殿、文华殿参观展览。

武英殿地处紫禁城中轴线西侧,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明初帝王斋居、召见大臣皆于武英殿。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李自成占领皇宫之后曾在此办理军务,兵败山海关退回北京后,于此仓促举行称帝典礼,遂败出京城。清兵入关之初,摄政王多尔衮以此作为理事之所。1914年10月内务部在此设古物陈列所,对外展出承德清行宫及沈阳清故宫两处所藏文物古玩及各种工艺品。鲁迅多次到此参观,并在日记中有简单记述。

武英殿建筑规模宏大,时逢暑期,到此参观的人很多,我只是在此匆匆而观,随后出武英门,东行至中轴路,向南而往,便来到紫禁城的正门午门,它是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鲁迅在日记中多次提到故宫午门,其中有1918年“九月九日,下午往午门”的记述,而1920年去的次数最多,其中4月17日至5月12日间有14个“下午,往午门”的记录。

原来,鲁迅多次到故宫午门是处理公务。他在教育部任佥事兼第一科科长,负责管辖包括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事项。据《鲁迅日记》注释,他前往午门源于两件事。一是为整理“德华总会”藏书,包括对书籍的分类、整理、保管,其中保管中有对书籍进行通风、晾晒,以免发霉。鲁迅在《记谈话》中对午门藏书有过表述,“教育部得到这些书,便要整理一下,分类一下”,“当时派了许多人,我也是其中的一个”。二是关注和指导“国立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之一)”的筹建。1912年7月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由蔡元培倡导,鲁迅建议勘选于国子监为馆址。1918年7月,迁址到紫禁城端门与午门,至1925年文物收藏达20多万件,分金类、石器、刻石、玉类、陶器等共26类。1926年10月定名为“国立历史博物馆”,并对外开放。开放之前,鲁迅一直予以关注和支持,所以其日记中便多有“往午门”“往历史博物馆”的记录。

午门因居中向阳,位当子午而得名。其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北面门楼,面阔九间,重檐黄瓦庑殿西城台上各有庑房十三间,从门楼两侧向南排开,形如雁翅。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形若朱雀展翅,故有“五凤楼”之称。

漫步于此,多有感慨。鲁迅先生在京期间一次次前往于此,为“国立历史博物馆”的筹建付出许多心血。遗憾的是1926年10月正式开放了,他却在两个月前离开北京,赴厦门任教去了。

什刹海:多次寻游赏景、会友

什刹海是紧邻中轴线一处水域开阔的景区,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又称积水潭),其得名说法较多。据传原周边有十座佛寺而称“十刹海”,后谐音为“什刹海”,为燕京胜景之一。明代《帝京景物略》中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来赞美其神韵。鲁迅在京期间,曾多次去过什刹海,主要在后海一带活动。

查阅《鲁迅日记》,仅1912年,即鲁迅到北京的当年,就多次到过什刹海。1912年至1916年京师图书馆设在什刹海后海的广化寺,因鲁迅负责图书馆的事务,所以他常去那里因公视察或借阅图书。而夏末秋初正是什刹海景色最宜人时节,所以他顺便在什刹海周边转转或是饮茶吃饭。

鲁迅在1912年的日记中有“八月二十日,偕齐寿山游十刹海,饭于集贤楼(当为‘会贤堂’),下午四时始回寓”的记述。那天,他与齐寿山等几位同事在广化寺京师图书馆整理古籍,到了吃中午饭时,大家散去。他与齐寿山出了广化寺,边走边聊。当来到前海北岸一座二层小楼前时,齐寿山说:“这里是京城著名的‘八大堂’饭庄之一的会贤堂饭庄。咱们就在这里用饭吧?”鲁迅称好,于是二人走进会贤堂。他们临窗而坐,鲁迅很有兴致地望着窗外的景色。因为他在这里既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别致,又领略了京城水色的秀美。

同年8月25日星期日休息,午后钱稻荪前来,鲁迅与他“同往琉璃厂,又赴什刹海饮茗,旁(傍)晚归寓。”其后于9月1日、9月5日鲁迅又接连去了两次什刹海。“九月一日,星期休息。上午与季市就稻孙寓坐少顷,同至什刹海,已寥落无行人,盖已过阴历七月望矣。”9月5日,他和朋友去什刹海喝下午茶,又听朋友说杨家园子在卖新鲜葡萄,立刻叫上朋友跑去尝鲜。其当天日记写道:“饭后偕稻孙步至什刹海饮茗,又步至杨家园子买葡萄,即在棚下啖之,迨回邑馆已五时三十分。”

乘地铁8号线,在地处中轴线上的什刹海站下车,出A2口,很快来到什刹海畔。沿湖畔小路向西北行,便来到著名的银锭桥。当年鲁迅与齐寿山经过此桥时,齐寿山还向他介绍过这座古桥。走过银锭桥,沿后海北沿而行,便来到后海北岸的广化寺,它是一座北京著名的佛教寺院,现在是北京市佛教协会所在地。其山门为三楹,青砖灰瓦,凝重而古朴。民国初期该寺为京师图书馆时,鲁迅多次来过这里。因没有开放,所以我未能进入参观。

由广化寺返回,穿过银锭桥,沿前海北沿而行,便来到地处前海北沿的会贤堂旧址,它曾为京城著名的“八大堂”之一,鲁迅多次在此与友人、同事聚餐。我向一位老人打探会贤堂的情况,他说1945年前后会贤堂就停业。1948年辅仁大学购作校友楼,后为中国音乐学院家属宿舍,现存有文物建筑60余间,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标签: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