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焦点 > 正文

不断丰富传承方式 史诗《玛纳斯》再放光彩

2023-08-11 08:30:27来源:中国文化报  

史诗《玛纳斯》再放光彩(主题)

中国文化报实习记者 王伟杰

在日前举行的第九届玛纳斯国际文化旅游节上,作为压轴演出剧目,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歌舞团(简称“克州歌舞团”)带来的歌舞剧《玛纳斯》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这是克州歌舞团以歌舞剧的方式对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进行的“艺术新编”。


【资料图】

近年来,史诗《玛纳斯》相继被改编成歌剧、舞剧、歌舞剧、弹唱等艺术形式,与多种艺术形态不断融合、相互呼应,这对于保护、传承史诗《玛纳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探索史诗表达的创新形式

“史诗《玛纳斯》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史诗《玛纳斯》共8部18卷、32万行2300万字,一个月不眠不休也唱不完,在生活节奏很快的今天,很少有观众有时间去如此欣赏《玛纳斯》。另外,作为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真正了解热爱《玛纳斯》的观众相对较少,只有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实现活态传承。”克州歌舞团党支部书记杨花明告诉记者,以歌舞剧形式演绎《玛纳斯》,既能让更多观众了解玛纳斯的故事,也更具有传播性。

在新疆艺术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张云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需要不断扩大、需要丰富和发展。“《玛纳斯》无论是被改编成弹唱、二重唱,还是舞台剧,都需要创作者根据自己的专业素养,对各种元素进行二次创作,这也体现了非遗本身的生命力。非遗能够延续千年就是因为它不断顺应时代的发展,传承方式不断丰富。”张云说。

改编要再现史诗精髓

从1984年史诗《玛纳斯》第一次走出草原、走上舞台,到此后“拥抱”二重唱、合唱、弹唱、歌剧、舞剧、歌舞剧等,数十年来,《玛纳斯》不断以创新的姿态,从帕米尔高原走向更广袤的远方。

然而,将史诗语言转变为舞台艺术语言,并非易事。在创演歌舞剧《玛纳斯》的初期,主创人员专门赴农牧区进行了40天的采风创作,对当地民间艺人进行访谈录音,并搜寻符合9世纪风貌的服装、道具,以期传承“原汁原味”的《玛纳斯》。

《玛纳斯》讲述的是柯尔克孜民族英雄玛纳斯家族的传奇,人物众多,线索复杂,改编难度大。为此,主创团队选取史诗的精华部分,构成一条完整的叙事线索。同时,叙事增添了逻辑性、连贯性和灵动性。故事可以是按时序推进,也可以穿越时空。舞美设计则主要遵循真实的历史记载和“玛纳斯奇”(传唱《玛纳斯》的民间歌手)的传唱,结合现代柯尔克孜族生活的草原、雪山、湖泊和毡房,将9世纪的生活场景呈现在舞台上。

“史诗《玛纳斯》中描述的人生礼仪、生产知识一直传承到今天。比如玛纳斯大婚的场景展示了柯尔克孜族的民间传统,婚礼中各种竞技比赛以及彻夜的歌舞表演,今天依然在传承。歌舞剧《玛纳斯》非常到位地还原了柯尔克孜族的民俗,展现出其中蕴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张云认为,这部歌舞剧在提炼史诗《玛纳斯》特色的基础上,运用符合当代人审美的方式,突破了不同领域开展文化交流的壁垒。

关注文化语境才能持续创新

“《玛纳斯》史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我们把柯尔克孜语翻译成汉语,让各民族都能看懂听懂《玛纳斯》,还准备拍摄成电视剧与观众见面。”杨花明说。

在张云看来,用当代艺术的形式来演绎《玛纳斯》,要关注文化语境,需要耐心打磨。“非遗最大的特点是人的劳动和创作,史诗《玛纳斯》在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也要指向人性,体现史诗中的感知、情感、想象、意志等文化特质。”张云表示,无论是用哪一种艺术形式进行表达,都要尊重其知识形态、文化形态以及遗产形态的完整性和其中的非物质内容,进一步传播史诗的精髓。

“老百姓需要的精神文化是建立在自我之上的内心追求,这就要不断提炼史诗中的文化表征和文化基因,在创作时才能更好地融入,进一步发展。”张云说。

标签: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