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焦点 > 正文

广州人过年的仪式感从“小年”开始

2023-01-16 15:31:47来源:广州日报  

原标题:谢灶、开油镬、蒸糕、洗邋遢、贴挥春 辞旧迎新每天都有不同安排(引题)

广州人过年的仪式感从“小年”开始(主题)

莫斯其格


(资料图)

“岁月不肯住,看看又小年。”

农历小年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民俗节日,又称祭灶节、灶王节、扫尘日。有趣的是,如此重要的民俗节日,日期却因地域而异,北方在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而且南北方过小年的风俗习惯并不相同。

广府人也很看重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这个节点——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广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饶原生表示,从传统习俗来说,广府人家这两天要谢灶、送灶,“谢灶的相关习俗一直都有,这个仪式的完成意味着正式进入辞旧迎新的节奏”。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莫斯其格

过小年,南北大不同

小年拜灶神,洽盼新春来。作为春节的序曲,“祭灶入年关”,北方称“过小年”,通常被视作忙年的开始。

先秦时期的祭灶一直在夏日,是祭火神祝融的庆典。将祭灶日移至腊月,是晋代才有的习俗。《清嘉录》引晋周处《风土记》云:“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

据记载,从宋代至明代中期,无论南北,都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出现于明晚期,最早流行于北方一些地区。到了清朝,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习俗在北方民间风行一时。随着时间推移,北方地区逐渐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南方地区则多半把腊月二十四定为小年。

由于各地风土人情不同,小年的时间并没有绝对的统一。而且,地域不同、风俗不同。

小年祭灶,这是南方与北方共有的习俗。《释名》中说:“灶,造也,创食物也。”神话传说中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祭灶被赋予祈盼全家平安、来年幸福的美好寓意。祭灶那天还要扫尘。北方人称之为“扫房”,南方人称之为“掸尘”。依照民间说法,“尘”与“陈”同音,所以扫尘也即“扫陈”,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把庭院内的陈年积垢扫除干净,也指把旧岁中遇到的不快清除干净。

风俗方面,不同的是,北方吃饺子、贴窗花,南方吃灶糖。

“送行饺子迎风面”是北方的一句俗语,饺子几乎从不缺席北方的每一个节日,小年也不例外。饺子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之意,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是各家各户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食。北方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

剪窗花也是北方小年民俗活动其中重要的一项,多是为了过大年做准备,窗花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花样繁多。在大家的巧手下,喜鹊登上了蜡梅枝头,燕子跃上了桃枝儿,狮子忙滚着绣球……这些带有吉祥美好寓意的窗花被贴在门与窗户上,为来年祈福纳祥。

在南方,小年这天吃灶糖。灶糖常以玉米、小米、大米、大麦芽等为原料,经熬糖、揉糖、拔糖等几道工序后,以芝麻覆其表面收尾。传说中大家希望请灶王爷吃甜食能让他美言几句。

此外,我国各地还有很多不同的小年习俗。爆米花糖是江西靖安小年的特色食物。小年这天,当地百姓会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美满。在福州,甘蔗是祭灶必备的食物,取其“节节高”之意,为新一年讨个好彩头。

不管是腊月二十三还是腊月二十四,都是辞旧迎新的习俗,也是对来年的美好希冀。虽然日子不一样,习俗也不同,但无论北方南方,大家都希望新的一年可以身体健康、平平安安。

广州人不流行过小年?

其实“谢灶”习俗一直流传!

有广州人表示,“冬大过年”,家里在冬至的时候过得比较隆重,“腊八”“小年”似乎印象不深。是不是广州人不流行过小年?

对此,作为知名广府文化学者,饶原生认为,广州人或许没有特别看重“小年”这个概念,但不等于大家对腊月二十三、二十四这两天不重视,“从传统习俗来说广府人家这两天都要谢灶、送灶,所以对广州人来说这个节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完成谢灶仪式后,就进入辞旧迎新的节奏”。

饶原生告诉记者,关于谢灶、送灶的习俗,“实际上它是一直流传的”。民以食为天,吃饭被看作是天大的事。古时候传说灶王爷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过年前灶王爷要上天汇报工作,所以谢灶、送灶成为重要的仪式。“大家在这一天要准备一些贡品,包括一碗米、两片糖、一封利市、一碗清水、一块烧猪肉、一些蔗、桔、纸钱等,礼数做足。此外还要有些麦芽糖——民间传说是希望灶神吃了甜品后多说甜言蜜语、多言好事,保证来年家厨安宁。”

“广府人家‘谢灶’是一定要过的,最起码要好好吃一顿,吃鸡、吃烧肉等。”饶原生认为,对于究竟是腊月二十三还是二十四办谢灶仪式,一直有不同的说法,“民间有句俗语叫‘官三民四疍五’,是说古时候,官宦人家腊月二十三开始谢灶,百姓是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五则轮到疍家(水上居民)谢灶”。

对于为什么现在“谢灶”仪式似乎渐渐被大家淡忘,饶原生表示,可能跟社会发展有关,“以前家家户户有灶头,但现在大家用的是煤气炉、电磁炉,在这个环境下,情景交融缺失,这个仪式就慢慢被省略了”。

美好的传统习俗,像和风细雨影响着每一代人

饶原生介绍,“谢灶”后,辞旧迎新的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安排:

年廿三,晒被洗衣衫;

年廿四,清洁房边地;

年廿五,扫房掸尘土;

年廿六,洗净家禽屋;

年廿七,内外洗归一;

年廿八,家什擦一擦;

年廿九,杂物都搬走。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要谢灶,还要洗晒被子和衣服,一家人开始为过年做准备,还要打牙祭、吃顿好的。

谢灶之后,除了继续搞清洁,还要“开炸”。

“开油镬啦!”不少遵循传统的广州人开锅做“油器”,即用油炸出油角、煎堆、蛋散、笑口枣、糖环、咸水角、豆沙角等各种糕点,香脆可口、寓意美好。“记得小时候我们不仅帮家里人包油角、做蛋散、切牛耳饼,还会到同学家里帮忙,非常开心。”饶原生表示,“煎堆碌碌,金银满屋”“年晚煎堆,人有我有”,煎堆必不可少。

清朝《粤东笔记》记录了乾隆年间广州就有煎堆这一种食物,“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陷;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效之,以祭先及馈亲友,又以糯饭盘结猪花入油煎之,名曰十花;以粉杂白糖沙入猪油煎之,名沙雍。”不过因为吃这些“油器”会“上火”,加上现在购买应节食品非常方便,所以在家“开油镬”的街坊越来越少。

腊月二十五家家户户忙着蒸糕。除蒸年糕外,广州人还喜欢做萝卜糕、马蹄糕、九层糕等,“糕”“高”同音,寓意“新春步步高”。

卷起袖子大扫除,辞旧迎新迎春节。广州既有“廿六扫屋,廿七洗涤”的俗谚,也有“年廿八,洗邋遢”的传统,即在农历腊月廿八前后进行大扫除。据说这个习俗的起源一直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秘奥造宅经》有“沟渠通浚,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的记载。清代的《清嘉录》更提示“腊将残,择宪书(指历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埃尘。”这个习俗除了打扫房子外,还有另一层含义,指将一切厄运、霉气统统“扫”出门,寄托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祈盼新的一年有新气象。

腊月二十九,把房子打扫干净后,勤劳的广州人忙里忙外,在家里张贴春联,代表去旧迎新,迎来新的一年。广州人称“春联”为“挥春”,挥春的款式有很多,除了寓意“福至临门”的“福”字挥春,还有各式各样祈求新年好运降临的大字挥春,“天官赐福”“新春大吉”“万事胜意”“出入平安”“恭喜发财”等,还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宇宙乾坤大,江山日月长”等吉祥语。

大年三十,一起吃团年饭。农历除夕又称大年夜,广州俗称“年卅晚”,广州人都会一家人整整齐齐吃年夜饭,寓意团团圆圆。广式团年饭,上菜必须要双数,菜式也大有学问。饭桌上必定有几个寓意好兆头的团年饭食材:鸡(广州人常说“无鸡不成宴”)、鱼(年年有余)、猪手(横财就手)、生菜(生财)、烧肉(身壮力健)、发菜蚝豉(发财好市)、粉丝(连绵不断)、腐竹(富足、甜足)……

年三十要卖懒,团年饭后更要行花街。“卖懒”寓意将孩子的懒惰卖掉,在新的一年更聪明乖巧。饶原生表示,听老人家说,他们小时候有一件事必须要做的,就是呼朋唤友齐“卖懒”,每个小孩拿一个灯笼、红鸡蛋,点着一炷香,到街头巷尾去边走边唱:“卖懒,卖到年卅晚,人懒我唔懒!”孩子们成群结队边唱边走去土地庙,把“懒”卖到土地庙。可是,现在很多孩子都不知道“卖懒”这个年俗活动了。

“洗邋遢、蒸年糕、贴挥春、买新衫、买年花……小时候跟着家里人做过年准备,现在带着孩子辞旧迎新,广州的‘年味’一直温暖着我。”在社交媒体上,不少街坊感慨,传统习俗“有意思”“忘不了”。饶原生表示:“很多美好的传统习俗,像和风细雨一样影响着每一代人。我们希望好的习俗能流传下来,大家的春节过得更美好,更贴近中国人的生活”。

这些民俗“仪式感”必不可少

“一想到今年可以行花街,整个人超开心的!”作为年轻的“广州仔”,网友“阿Le”说自己从小跟家人行花街,“广州的年味,或者就在那一盆盆年花里”。也有“新广州人”说,对广府年味最大的印象就是“意头”,“这不就是广州的‘谐音梗’吗?挺有意思的”。

在广州,传承至今的“仪式感”满满的过年民俗,带动城市烟火气的升腾。

贴福字有讲究

除了挥春之外,除夕这天,大家都喜欢在门口贴一个福字。很多人都喜欢把福字倒贴,但饶原生提醒大家还有一种说法,“大门的福字不能倒贴,要正着贴。如果要把福字贴在垃圾桶、水缸那里,可以倒着贴,因为垃圾桶、水缸是要‘倒’的”。

行花街行大运

“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满街排,千朵万朵睇唔哂……”这首家喻户晓的广州民谣,描述的正是老老少少一家人行花街的情景。“未行花街未算过年”,对广州人来说,春节前在花市逛上一圈才算圆满,寓意新年“行大运”。

行花街的时候,广州人喜欢买年花、买风车。其中,风车寓意新年风生水起,年花主要指应节的鲜花,有传统的芍药、水仙、菊花、鸡冠花、银柳等,也有近些年兴起的蝴蝶兰、百合、牡丹、月季、比利时杜鹃、玫瑰等。桃花和年桔更是不可或缺的——粤语“红桃”与“宏图”同音,买桃花祈望“大展宏图”;年桔寓意大吉大利,在年桔上挂上饰品、红包,营造美好的节日气氛。

饶原生透露,自家楼下就是花市,“你别看除夕夜花如海、人如潮,到年初一一觉醒来,整座城市又奇迹般地回复了生活的宁静,鲜花都转移到了千家万户——这是‘见证奇迹的时候’,也是环卫工人很辛苦的时候。为了大家共同的仪式感,很多人在默默奉献”。

讲意头盼好运

粤语中的“意头”,语义相近于普通话中的“彩头”,凡事都要讨个吉利。饶原生介绍,广州人过年期间买甘蔗要有头有尾的,买生菜挑有根的,都是“讲意头”的一部分。

“我记得小时候,米缸里要放两条煎香的鲮鱼,盖两张红纸,放两个桔子,寓意年年有余。”饶原生表示,旧时广府人家还会有“碛(压)年”这个传统,除了鲮鱼,还要买一整条甘蔗,加上带根的生菜、芹菜、红头葱、大蒜等放在盛满的米缸里,分别代表“有头有尾”“掂过碌蔗(粤语,意为事情进展得非常顺利)”“生活节节甜”“生财有道”“聪明会算”,祈求来年好运。

这些行为有讲究

小时候过年的时候,父母总是叮嘱我们过年“不要乱说话”,而且还有一些行为,在过年期间也是有讲究的。

避免不吉利的字眼

言语方面,不吉利的字眼,在过年期间都尽量避免。此外,新年气氛喜气洋洋,大家会认为小孩啼哭与氛围不符,所以新年到来时,家长通常不会严厉斥责孩子,尽量不影响喜气洋洋的气氛。

扫入不扫出

春节前的大扫除,按照习俗,打扫的时候要先扫门口,最好按照从外往内、从屋顶到地下、从大厅到厨房的顺序。

记得不要由内扫到外,尤其是别将垃圾直接从大厅扫出去。而且,大年初一也讲究不扫地,以免把新一年的“财”都扫走。

腊月末不远行

过年是全家欢的日子,都希望安安全全健健康康,传统观念认为这时候最好不出远门,一家人团团圆圆。

标签: 辞旧迎新 新的一年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