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焦点 > 正文

环球关注:非遗传承人畅杨杨:妙剪生花续匠心

2023-03-28 08:45:09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原标题:非遗传承人畅杨杨:妙剪生花续匠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潘志贤 通讯员 王佳宁


(资料图)

红色的纸张在手指间翻飞,不一会儿,一朵雍容的牡丹便在畅杨杨手中“绽放”。

作为第25届河南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省级非遗项目孟津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90后”畅杨杨称剪纸为“指尖上的魔术”。

“剪纸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我讲述家乡故事的方式,我想把它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爱上剪纸,了解我的家乡。”畅杨杨说。

畅杨杨在一丝不苟地进行剪纸艺术创作。

痴迷剪纸的小男孩

老奶奶们坐在村口的老树下吹着风,闲聊间,手里的纸张就变成了灵动的金鱼、漂亮的凤凰,在阳光下,将剪好的窗花粘到门楹上,整个院子便增添了几分生气……这是畅杨杨的童年回忆。

“在乡下,女性是剪纸主要的传承群体,我最开始接触剪纸文化,便是从村里的奶奶们开始的。”畅杨杨说。七八岁的男孩子们喜欢下河摸鱼、游泳,只有他喜欢跟奶奶们一块儿剪纸。从花鸟虫鱼到婚嫁团花,年幼的畅杨杨一板一眼地模仿着大人的手势,十分钟之内就能完成一个巴掌大小的剪纸。

高中毕业后,畅杨杨曾短暂南下打工。“流水线的工作单调乏味,每天一成不变。”闲暇时间里,畅杨杨总会拿起剪刀,通过剪纸放松自己。

2010年,畅杨杨偶然在网上看到举办“中国年俗剪纸大赛”的信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把一幅表现孟津年俗的作品寄了过去,没想到作品竟然得了铜奖。

在颁奖现场,19岁的畅杨杨见到了100多位剪纸爱好者,包括一些以剪纸技艺为生的职业剪纸人,见识了各式各样的剪纸内容题材和风格手法,大开眼界。

“以前剪纸是图好玩,那次才知道,原来剪纸有这么高的传承和保护价值啊!”畅杨杨突然发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他毅然辞去了工厂的工作,返回老家河南洛阳,成为一名职业剪纸人。

图为畅杨杨创作的黄河吉祥物剪纸作品。

手指上的匠心

回到家乡后,畅杨杨顶着“不务正业”的质疑,苦心钻研技艺,四处拜访剪纸大家、民间艺人,搜集并学习剪纸资料。为了掌握孟津剪纸与其他地区的不同,他将思考和疑惑的问题记录下来,到山西、陕西、吉林等地去拜访剪纸前辈。

“剪纸没有秘诀,只有不停去剪、去练、去琢磨,才能形成质的飞越,急于求成的人很难剪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畅杨杨说。他每天坚持练习10个小时以上的剪纸,因被剪刀扎了太多次,手指上的指纹已经变得模糊不清。

勤学加苦练,渐渐地,畅杨杨的剪纸技艺越来越纯熟,他创作出的《洛阳年俗-孟津篇》《河南民间绣样-麒麟送子》等作品,在业内广受好评。2012年,由他创作的作品《廉政为民》,获得河南省民间文艺最高奖——“金鼎奖”。

“很多作品呈现的,是家乡在我心中留下的深刻记忆。”他表现家乡民俗题材的剪纸作品屡次斩获大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河之南》和《家住黄河南》。

在传统表现方式的基础上,畅杨杨还拓展了剪纸技法,用泼彩的形式创作了一套聊斋题材剪纸作品。

“彩色剪纸,柳树叶就是绿色,牡丹花就是红色。泼彩则是把红黄绿三原色泼在白纸上,随着颜料的流动,交错生发出蓝、橙、紫等许多缤纷的色彩,就像浪漫的星空一样。”畅杨杨说,剪纸技艺的真正传承,需要守正创新。

业余时间,畅杨杨经常会进行公益讲座,普及剪纸艺术有关知识。(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

剪纸“年轻派”

2015年,孟津剪纸被列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畅杨杨也成为最年轻的孟津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在剪纸爱好者中,几乎看不到年轻面孔,如果没有新鲜血液注入,今后剪纸行业的发展岌岌可危。”畅杨杨下定决心,用自己的行动保护和传承这项民间技艺。

为了让孟津剪纸在现代生活中绽放新生命,畅杨杨结合年轻人的需求喜好,把剪纸艺术和日用品相结合,服装、首饰、家具、灯具……他设计的老虎剪纸卫衣、二十四节气剪纸围巾等产品,很受市场欢迎。

为了让更多人接触剪纸,除了定期在少年宫、文化站、校园里开展剪纸培训外,每天晚上,畅杨杨都会准时出现在直播间里,一边直播剪纸教学,一边介绍店铺里的剪纸作品。

“过去的传承方式,三五十个人已经坐满了一个房间。我直播的时候,一晚上少则几百人、多则几万人,最高的纪录是12万人‘围观’,天涯海角的人都能看到剪纸文化。”畅杨杨说。如今,他的抖音账号已经有近30万粉丝,也为剪纸艺术品成功找到了一条线上新销路。

“剪纸是宝贵的民间传统艺术,不应被现代社会遗忘,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剪纸文化走得更远。”畅杨杨说。

标签: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