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焦点 > 正文

《声生不息·宝岛季》:绝不只是一档音综

2023-03-27 16:47:04来源:光明网  

原标题: 

《声生不息·宝岛季》:绝不只是一档音综

“今天我们是在室内,但是我们是在台北市中心,在演唱的时候,会有台北101的地标出现。”《声生不息·宝岛季》第二期,台北分会场从波光粼粼的日月潭,转移到了台北高空,而动人的歌声漂过千山万水,带着宝岛的温度传递到了大江南北。节目的意义也进一步超越了音乐本身,为两岸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无比生动的视窗。


【资料图】

上线10天后,《声生不息·宝岛季》在猫眼、灯塔、云合等榜单上就拿下了10个热度、市占率日冠,并于3月25日势如破竹地播放量破7亿。在社交媒体,据猫眼专业版统计,节目已经拿下全网356个热搜,其中有#那英 好听#、#张杰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哭砂#等音乐相关话题,也有#张杰张雨生隔空对唱天天想你#、#那英28年后再唱白天不懂夜的黑#等情怀向话题。

这种反馈也让《声生不息·宝岛季》的节目理念更加清晰。或许不应该仅仅认为《声生不息·宝岛季》是一部音综,这里发生的故事从音乐开始,却又不止于音乐;从那些传唱至今的经典音乐中,重拾感动与记忆,传递共情和共鸣,《声生不息·宝岛季》正在音综之外打开文化与情感的更多价值。

正如节目文案中所言:歌声响起的那一刻,海峡会变窄,陆地和岛屿会变宽。

宝岛音乐,早已不止是音乐

“眼泪始终就没有停下来过。”在节目引言篇,表达如此情绪的弹幕不在少数。

这档以音乐破题的综艺节目,用了足足32分钟为观众做一个“导赏”,而且是走访了多位台湾音乐发展的关键人物后,用心整理了一段长达50年的宝岛流行音乐发展史。这不但是一部中国人文化独立、文化自信的历史,也是一次记录一路走来所思所想的“歌以咏志”。

当看到在哥伦比亚咖啡室内,李双泽听完卑南族民歌高呼“我们有歌的”,余光中评价民歌运动“你们走进了一个芬芳的黎明”;看到90年代开始金曲倍出的年代,李宗盛塑造的“那种经典是这首歌一出来,就象征一个年代了”;看到产业实现工业化,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歌手都选择到台湾发展,周杰伦与“华流”横空出世……观众会由衷地认同,宝岛音乐不只是华语音乐的宝库,更见证过国人自强不息、用我语唱我歌的情怀。

铭刻在这些音乐里的,是数不清的共同记忆。杨祖珺在节目中回忆:“1988年2月,我是在大陆举办个人演唱会的台籍第一人,我唱什么歌,下面都哭成一片,我想热情已经没有办法表达了,就是我们的心都在一起了。”

大陆在80年代通过音乐重新认识了台湾,两岸也通过音乐牵起了一条线,牵动着彼此逐渐走近。这种记忆首先是双方共同参与制造的,滚石打造的魔岩三杰、拿下金曲奖最佳国语女歌手的那英,都让台湾乐迷们“大开眼界”,两岸也逐渐走向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新发展。

其次,通过那英、张杰、华晨宇等不同代际的歌手分享,不难看到大陆这侧对于当年黄金时代的宝岛音乐寄托了深厚的情感记忆。那英在80年代会惊叹于苏芮“还能这么唱”,也曾在1991年堵得水泄不通的北京工体附近,想买一张齐秦“狂飙”演唱会的门票;华晨宇会记得班里的男生模仿周杰伦戴鸭舌帽。在弹幕里,始终不断的是“原来我都听过”“都是我会唱的歌”“作为一个00后大部分都会”等等字样,文化记忆背后是越走越近的心。

《声生不息·宝岛季》的故事,在超越音乐本身的空间,找到了生根与生长的力量,将音乐记忆升格为一段文化的共享,谱写了一段两岸同声共振、心与心相接的历程。这种用心在一段《月亮代表我的心》的旋律之后,通过节目正片的呈现进一步体现出来。

用音乐,点燃所有共同的情感记忆

从第一期横跨不同时代的台湾音乐巡礼,到第二期80年代与00年代的音乐对话,《声生不息·宝岛季》串联内容的巧思,准确提炼了宝岛音乐在当代中国文化体系中的价值,以时间、地域、代际等关键词编织文化经纬,通过有时代底蕴、传播意义、审美价值的音乐,串联起大众的文化记忆和共同情感。

正如金曲分享人王伟忠所说,除了音乐还有更多把我们紧紧牵在一起的东西。在《声生不息·宝岛季》里,节目通过音乐进一步洞悉着两岸在文化内容方面的共性感知,并通过有趣的串联激活交流与情感联结。

整季节目中,提示观众的声音包括旁白配音,从上一季的粤语女声,换成了大陆观众也同样熟悉的、三金颁奖典礼司仪贾培德的声音,与这档来自大陆的综艺产生着巧妙的化学反应。更多的综艺元素也在融入进来,最具记忆点的就是化用当年《康熙来了》的环节,重新设计出现的“声生不息·请回答”环节。

该环节每次会在大陆和台湾的街头分别采访100位路人,分别针对一个文化生活议题,就两岸90后观众最喜爱的“影视剧集TOP5”“华语流行音乐TOP5”“综艺节目TOP5”等话题展开街头采访。仿佛两位多年未见的好友,坐在一起亲密聊天,会因为默契和熟悉获得一种温暖,对彼此也会有更当下的了解,原来《甄嬛传》在中国台湾也是那么火,原来《爸爸去哪儿》曾是海峡两岸的流量杀,原来华晨宇的《我的滑板鞋》曾获得台湾同胞的热烈欢迎。

这种跨越海峡的分享,以更直观的方式提示观众,我们依然无比亲密地依偎在一起,而这种认同感会在深厚的血脉和文化记忆中,注入更具活力的新因子。

而更深层的联结,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引言篇的第一个镜头,给到了台湾嘉义的眷村,有着“老味道”的阿桃面馆,在眷村的发展中成为一处留在口味里的锚点;那个曾在舞台上表示“我的父亲是河北,母亲是山东”的眷村女儿邓丽君,唱响的《月亮代表我的心》,是嫁给了武汉人的阿桃随口可以唱出的旋律。音乐记忆和乡音里,《声生不息·宝岛季》唤醒着你我的情感与文化共识。

在这背后,节目用音乐牵动记忆、勾连血脉、凝聚共识,如此情怀与担当,值得为湖南卫视、芒果TV点赞。而观众已经通过投票给出了自己的回应,如评论区的高赞回答所说:“芒果台的节目永远不会让人失望。”

“我们就是汹涌的海洋”

节目里也提到,1990年代起宝岛音乐人北上交流的盛况,开始于两岸关系解冻的大环境: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老兵赴大陆探亲;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开启了两岸直接交流往来的全新局面。

故事在今天还在续写。2018年,大陆出台惠及台胞台企的《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简称“31条措施”,两岸关系以前所未有的紧密度和温度,诠释着“两岸一家亲”的政策方向。2023年进入疫情后恢复交往交流的关键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两岸问题部分再次强调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完善台湾民众福祉的制度和政策等。

在这个节点上,《声生不息·宝岛季》携真诚与热忱而来,可谓正当其时。除了去年包括芒果TV、湖南卫视和TVB等播出平台,今年的节目3月18日起每周六21:00还会在中天亚洲台播出。两岸三地联播的影响力与多元价值的高质量内容,正在用“大能力”赢得“大声量”,获得诸多海内外媒体和社交舆论场的共同关注。

首期节目播出后,在文化性、音乐性、创新性等维度收获各方好评。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上百家主流媒体、地方媒体纷纷发表文章,点赞节目的立意与价值;许多行业媒体和乐评人,也先后化身自来水点赞节目品质和制作诚意。

如新华社文章所说:“节目讲述两岸同胞的亲缘情缘文缘,让观众直观感受音乐魅力,动人的传唱使两岸感情更加紧密相连。”这些评论为节目的价值进一步盖章,也让节目效果进一步提升。

音综的“皮囊”之下,节目的内核其实是文化。大陆与台湾不仅分享着相同的音乐,我们还有着相同的文字、相同的文化认知与生活方式,会不自觉地为道路起一样的名字,会为一样美好的歌词流泪。这样的故事,正在《声生不息·宝岛季》里越来越多地被看到,而节目的用心和努力,也在获得更多的认同,在当下成为两岸共同书写的一封情书。

正如胡德夫所说:“希望我们会互相激荡出另外一个时代出来,这桥面会越来越宽的,浪声会越来越大的。我们就是汹涌的海洋,生生不息。”这朵被音乐鼓动的浪花,已经越来越高。

标签: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